<legend id="h4sia"></legend><samp id="h4sia"></samp>
<sup id="h4sia"></sup>
<mark id="h4sia"><del id="h4sia"></del></mark>

<p id="h4sia"><td id="h4sia"></td></p><track id="h4sia"></track>

<delect id="h4sia"></delect>
  • <input id="h4sia"><address id="h4sia"></address>

    <menuitem id="h4sia"></menuitem>

    1. <blockquote id="h4sia"><rt id="h4sia"></rt></blockquote>
      <wbr id="h4sia">
    2. <meter id="h4sia"></meter>

      <th id="h4sia"><center id="h4sia"><delect id="h4sia"></delect></center></th>
    3. <dl id="h4sia"></dl>
    4. <rp id="h4sia"><option id="h4sia"></option></rp>

        智能问答
        您所在位置:首页 > 工程建设 > 史志年鉴 > 拾趣

        老北京第一扇玻璃窗安在哪儿

        信息来源:研究中心史志办发布时间:2019年09月29日 

          玻璃的历史非常早,距今约五六千年,一般认为,这是埃及人的发明,但埃及人只会用砂芯法,而非吹制法,造出来的玻璃比较粗糙,不透明,以图案取胜。

          过去曾认为中国玻璃是从西方传入的,但上世纪60年代,考古发现了商代玻璃。对于这些玻璃,仍存两派意见。

        钠钙系蜻蜓眼式玻璃珠

          一方认为这些玻璃是通过青铜之路传入中国的,因为有“蜻蜓眼”(造型如蜻蜓眼睛的玻璃珠)“费昂斯”(管状玻璃饰品),这是埃及玻璃的标准造型。而商代玻璃的制造年代为公元前1400年,较埃及晚了1000多年。

          另一方则认为这些玻璃是本土原创,因玻璃的熔制温度为1400—1500摄氏度,虽然较高(瓷器烧成温度为1200摄氏度,最高为1400摄氏度),但钢水出炉温度在1570摄氏度以上,中国在春秋晚期已开始炼钢,制造出玻璃并非难事。而“费昂斯”“蜻蜓眼”在制造青铜器时会出现,早期玻璃器多用翻砂法,与铸造青铜器方式相同,可见二者有明显的渊源关系。商周时期中国青铜器冶炼工艺非常发达,具备自主发明玻璃的条件。

          从化学分析看,商代出土的“蜻蜓眼”与古埃及墓穴中的“蜻蜓眼”基本相当,舶来的可能性极大。但值得注意的是,绝大多数古代中国玻璃中含铅钡,即所谓铅钡玻璃,而西方古代玻璃必含钠钙,是钠钙玻璃,并无铅钡玻璃。二种玻璃性质区别甚大,这或许意味着:中国也是玻璃的发明国之一,只是中国古代玻璃和西方古代玻璃并非一种东西。

          直到清代末期,中国玻璃均以铅钡玻璃为主体。

          铅钡玻璃相对美观,手感更沉重,但做不到无色,且容易破碎、怕热,此外铅钡对人体有害,久用影响健康,所以玻璃在西方成为主流的盛器,但在古代中国多用来制作摆件、佛教用品等,很少进入日常生活。

          古代中国人好饮茶,相比于玻璃器,瓷器显然更称手,所以东方匠人们也没有开发玻璃器的动力,故中国制瓷技术领先西方1千多年,但在制造玻璃的技术上却落后西方1千多年。

          清代中期,受传教士影响,中国也逐渐具备了制作钠钙玻璃的能力,康熙时,广州便在生产“洋玻璃”,但质量不佳,粤海关曾向乾隆进贡玻璃盖碗,乾隆用后大为不满,传谕“不准报销”。

          乾隆四十八年(1709年),清廷在西安门的蚕池口建立了第一座皇家玻璃厂,聘请4名“洋匠”。乾隆常到厂察看,在传教士们的指导下,中国匠人们制造出的钠钙玻璃工艺品已不逊于西方。力推玻璃制造“国产化”,应是乾隆早就有的情结,乾隆未登基前,故宫内便已安装玻璃窗,乾隆曾写诗称赞:“西洋奇货无不有,玻璃皎洁修且厚。”

         

          那么,乾隆看到的玻璃窗,安装在养心殿。雍正元年,内务府造办处 《活计档·木作》中记载:“十月初一日,有谕旨养心殿后寝宫穿堂北边东西窗安玻璃两块。”养心殿是当时雍正的住所。

                                                                                  (资料来源:方志北京,主要内容引自《北京志·故宫志》)

        【大 小】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