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gend id="h4sia"></legend><samp id="h4sia"></samp>
<sup id="h4sia"></sup>
<mark id="h4sia"><del id="h4sia"></del></mark>

<p id="h4sia"><td id="h4sia"></td></p><track id="h4sia"></track>

<delect id="h4sia"></delect>
  • <input id="h4sia"><address id="h4sia"></address>

    <menuitem id="h4sia"></menuitem>

    1. <blockquote id="h4sia"><rt id="h4sia"></rt></blockquote>
      <wbr id="h4sia">
    2. <meter id="h4sia"></meter>

      <th id="h4sia"><center id="h4sia"><delect id="h4sia"></delect></center></th>
    3. <dl id="h4sia"></dl>
    4. <rp id="h4sia"><option id="h4sia"></option></rp>

        智能问答
        您所在位置:首页 > 工程建设 > 史志年鉴 > 史料选载

        菊儿胡同的重生

        信息来源: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发布时间:2020年10月27日 

          20世纪80年代初,位于北京市二环路以内,南锣鼓巷文化保护区最北端的菊儿胡同是北京旧城一个积水、漏雨、危房的典型地区。建筑密集,许多家庭无日照,近80人居住的院落只有一个水龙头、一个下水道,厕所在院外。现如今,菊儿胡同凭借着居住区的“有机更新”和“新四合院”的模式成为了寸土寸金的有名胡同。

          

          胡同院落居住区居住空间有限,随着人口增加,住户们在院子里不断加盖小厨房、小房间、小棚子,院子逐渐被挤占得转不开身;住房严重老化、生活设施落后与不足,居民改善住房条件的愿望强烈。因此,菊儿胡同成为北京市旧城改造的试点之一。

          从1987年起,吴良镛教授带领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的师生在这里开始了新四合院危房改造的试验工程。到1994年末,经过两期工程的改造,菊儿胡同原有危房户的居住水平得到明显改善,各户有独立厨房、厕所和阳台,人均居住面积从原来的5.3平方米扩大到12.4平方米。改造的过程中,遵循着两个基本原则:首先是使用普通材料,造价不能贵;其次是面积不能太大,让中等收入的家庭也能买得起,住得起。

          菊儿胡同规划的一个要点是整个街区向城市开放,吸取了南方住宅“里弄”和北京“鱼骨式”胡同的特点,以通道为骨架,向南北发展形成若干“进院”,向东西扩展出不同“跨院”,沿街没有任何形式的围墙,可以自由的到达每个院落单元内部。这种形式,一方面突破了北京传统四合院的全封闭结构,另一方面开放的街坊体系给城市交通和居民出行提供了便利条件。

          

          为了不打破北京旧城的城市布局,菊儿胡同改造采取的是“肌理插入法”,即根据四合院的肌理局部地以旧代新,用“新四合院”代替原有的传统四合院,避免全部推倒重来的做法。具体措施包括保留好的四合院,拆除和更新最破的住宅或院落,修缮和改造一般旧房。在旧区整治过程中,除了在可能条作下对部分居民进行外迁以外,尽可能做到原拆原建,使原有的社区结构大致不被破坏,而新的生活需求得以发展。菊儿胡同的楼房只有3层,却容纳了相当于商品房5层楼的人口,院中已生长多年的两棵大树也得以保留。建筑群有着南国建筑的明朗色调粉墙黛瓦,而不时出现的暗红色,又暗示着这里是皇城脚下,实现了与北京旧城肌理的有机统一。

          除此之外,菊儿胡同的投资方式探索了住房合作社的道路,采取了“群众集资,国家扶持,民主管理,自我服务”的政策,在减轻国家与企业负担的同时,让居民对住房承担更多的责任和义务。由于居民参与到房屋设计过程中,使得建筑在整体结构不变的前提下,内部平面设计有一定的多样性与灵活性,更符合使用者实用与审美的要求。

          菊儿胡同新四合院住宅试点工程让原本破旧拥挤的大杂院嬗变为设计典雅的四合院楼房,甫一建成,就引起了建筑界和社会的广泛关注,并于1992年获亚洲住宅设计金奖,1993年获联合国世界人居奖。

                                                                                                                                  (本文由北京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史志办公室杜潇整理提供)

        【大 小】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