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gend id="h4sia"></legend><samp id="h4sia"></samp>
<sup id="h4sia"></sup>
<mark id="h4sia"><del id="h4sia"></del></mark>

<p id="h4sia"><td id="h4sia"></td></p><track id="h4sia"></track>

<delect id="h4sia"></delect>
  • <input id="h4sia"><address id="h4sia"></address>

    <menuitem id="h4sia"></menuitem>

    1. <blockquote id="h4sia"><rt id="h4sia"></rt></blockquote>
      <wbr id="h4sia">
    2. <meter id="h4sia"></meter>

      <th id="h4sia"><center id="h4sia"><delect id="h4sia"></delect></center></th>
    3. <dl id="h4sia"></dl>
    4. <rp id="h4sia"><option id="h4sia"></option></rp>

        专题讲座|多元视野看七夕节的由来与民俗

        日期:2022-08-03 11:10    来源:北京联合大学

        分享:
        字号:        

          七夕专题系列活动之多元视野看七夕节的由来与民俗

        专题讲座|多元视野看七夕节的由来与民俗.jpg

          讲座时间

          8月3日19:30-21:30

          讲座地点

          腾讯网络研讨会

          200-149-813

          与会专家

          主讲人 常建华

          南开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教授

          1957年出生,河北张家口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南开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教授、主任,兼任中国社会史学会会长。《中国社会历史评论》主编。研究领域为中国社会史、日常生活史、明清史,着有《清前期的国家治理与民生政策》(中华书局2021年)、《清朝大历史》(中华书局2020年)、《日常生活的历史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三探》(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1年)、《中国古代女性婚姻家庭》(中国工人出版社2020年)、《中国古代岁时节日》(中国工人出版社2020年)等14种。

          与谈人 毕雪飞

          浙江财经大学外语学院教授

          文学博士,浙江财经大学外语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民俗学、民间文学、文化遗产等领域的研究。兼任东亚日本学学会常务理事、亚细亚民间叙事文学学会理事、中国民俗学学会理事、浙江省高等学校外国语言文学类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主持国家社科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重大委托项目子课题、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浙江省社科基金等多个项目,完成《浙江平湖做社》节日影像志拍摄,出版专着《日本七夕传说研究》《日本近代以来城市化进程中的年中行事传承与变迁》,合着《中国端午节·嘉兴卷》,主编学术丛书《绍兴水乡社戏》(六卷本),在《外国文学研究》《民俗研究》《民族文学研究》《民族艺术》等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五十余篇。

          主持人 张   勃

          北京联合大学北京学研究所研究员

          北京联合大学北京学研究所研究员,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北京学研究基地”副主任,北京市“四个一批”人才。名家工作室——“我们的节日”北京工作室领衔人。长期致力于传统节日、非物质文化遗产、北京历史文化和文化遗产方面的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工作。出版着述《唐代节日研究》《明代岁时民俗文献研究》《中国人的时间智慧》(第一作者)等10余种,发表文章约200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北京市社科基金等各级别纵横向课题近20项。

          讲座简介

          农历七月七日晚上的七夕节,民间传说牛郎和织女当晚相会,进行乞巧活动。七夕节的来历并非仅由于神话故事形成,它有着民间传说以外的内容。我们将从天文、诗歌、图像等多元视野考察其由来,并对七夕民俗进行较为全面的探讨。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首都之窗”门户网站 是否继续?

        已归档

        专题讲座|七夕节的由来与民俗